HSTC
 学校主页  新闻中心  基本信息  工作动态  招生考试  财务资产  人事师资  教学质量  学生管理  学风建设 
最 新 推 荐
热 门 文 章
相 关 文 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您现在的位置: 沙巴体育 > 信息公开 > 基本信息 > 正文
韩山师范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2016-10-28 16:54  

 

 

根据《中共中央沙巴体育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广东省委沙巴体育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沙巴体育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广东省教育厅《沙巴体育加强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意见》、《沙巴体育引导部分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适应国家、广东省、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依据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发展规律,结合沙巴体育实际,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学校教育事业建设发展状况

“十二五”期间,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学校办学规模稳步增大,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稳步提升,为创建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学校“十二五”教育事业建设发展成就

1.党建工作成效显著,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十二五”规划期间,学校党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科学谋划学校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顺利召开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明确了办学目标和思路,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学校工作大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切实加强党的建设;通过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三严三实”活动,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理想信念和工作作风进一步增强和改进;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切入点,着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切实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以“书记项目”为抓手,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活力、各级班子的执行力进一步增强。

“十二五”期间,学校以实施“创新强校”工程为契机,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顺利完成章程建设,并完善了《韩山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韩山师范学院董事会章程》等若干重要制度,完成学术委员会换届工作,设立二级学院,稳步推进管理和权力重心下移工作,优化学校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为建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监督”的现代大学制度奠定扎实的基础。

2.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专业建设成效明显,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十二五”期间,学校高度重视、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实现了省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专门史(潮学研究)获批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依托该学科,先后建成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广东省协同创新平台,通过融合各界区域文化研究力量,学校已成为国内外研究区域历史文化的重要阵地。

学校在夯实传统优势学科的同时,注重培育和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学科和研究方向,共获6个省级研究平台,形成了一批极具地域特色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如新型陶瓷材料、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清洁生产和环境污染修复、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粤东中药研发、地方史、体育人文社会等,并发展成为学校最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研究领域。

“十二五”期间,学校专业的数量、结构和质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本科专业已从44个(含方向)发展到63个(含方向),其中师范类专业(含方向)24个,非师范类专业(含方向)39个。增设11个本科专业(2个师范类,9个应用类)。逐步形成了师范类专业与应用类专业齐头并进,多学科专业相互支撑、结构合理的专业体系。目前,学校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5个省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到2015,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7434人,其中,本科生14502人,专科生2932人。成人教育学生达到9000人,超过原定目标6000人的规模。合作培养的研究生达到30余人。

3.科学研究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学校通过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及激励奖励措施,促进学术人才的成长与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学校共获得国家级项目立项22项,在完成规划任务的基础上超额增长46.67%;省部级项目立项156项,超额增长212.00%;横向项目96项,超额增长92.00%;总到账经费3574万元,超额增长315.58%。获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取得重大突破。获得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3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1项,自有知识产权总量较“十一五”增长9.5倍。对外科研合作中,与255家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签订科研合作协议372项,服务国民经济行业45类(大类),总立项151项,到账科研经费1457.85万元。

4.师资力量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结构得到较大改善

“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外引”和“内培”相结合,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共引进各类教职工259人,专任教师总量由570人增至826人。进入博士后流动站人员10人,委培博士53人,考取在职硕士学位77人,另有多人赴国内外访学及参加其他类型进修。积极推行“优秀青年教师百人计划”、“千百十人才培养”等人才工程,确定省级培养对象3人,校级培养对象28人,比“十一五”期间明显提高;获得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化学等3个学科的副高职称评审权,正高职称年平均通过率比“十一五”期间提高约14%,副高职称年平均通过率约提高10%。通过努力,学校在职教授(正高)数量由44人增至78人,具有博士学历学位人员由57增至115人,另有40多名在读博士,各类人才数量明显增加,结构不断完善,建成12个省级教学团队,形成一支适应教学需要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5.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初步建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改革与质量并举的原则,不断加强教学工作,推动学校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发展。

学校建构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传统的‘理论取向’的课程体系,建立‘能力取向’的课程体系”为核心内容,两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应用型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及考核办法,积极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和融合。

学校构建了校校、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在师范类专业构建“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机制,探索建立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互动,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契合的体系开放、渠道互通、优势互补的教师教育新机制,成果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改革成果奖一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在非师范专业积极推动校企协同的培养模式,形成“学科专业课程+企业模块课程”的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以及“3+1”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人才的模式。

学校建立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方式。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开展毕业论文多样化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学校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开办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等试点班,探索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与中职学校、高职学校合作,举办中高职衔接的“3+2”及本科高职协作的“3+2”、“2+2”人才培养试点班,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上作出有益的尝试。

学校不断加强“质量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及校级的“质量工程”建设体系,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平台。共建成1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及精品视频公开课,3部省级精品教材,6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及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6.文化传承和服务地方能力不断增强

学校借助潮学研究院、饶学研究所、韩山研究院以及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广东省中华文化传承基地等平台,积极开展潮学研究和潮人文化传播。成立韩山书院,专注国学教育和地方智库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岭东人文精神,积极为岭东地区的教育文化事业服务。

学校坚持科研创新工作与地方紧密结合,不断服务地方建设。省级清洁生产技术服务平台开展清洁审核项目19项,到账经费112.8万元,为多家企业节能减排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围绕潮州市的支柱行业,建成“日用陶瓷材料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和“食品安全加工与控制工程技术开发中心”2个省级研究平台,为地方陶瓷和食品等支柱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利用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负责或参与《广东省信访条例》、《广东省行政审批条例》、《广东省工商登记条例》等法律草案的立法调研、起草、修改、评估等工作10余项,为地方立法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和立法决策帮助。

学校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大力开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服务粤东乃至广东地区各类人才培养和提升。“十二五”期间,学校成人教育新设立校外教学点(授课点)15个,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人数近三年来连续大幅增长,2015年达4888人,同比增加98.3%,创造了学校开办成人学历教育以来年度招生规模的历史最高记录,在校生规模达到9000人。各类非学历培训总人数累计达到100947人次,完成计划目标的504.7%,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人次同比增加了223.5%,广东省(粤东四市)普通高中教师(远程)培训人数累计80917人次,在全省各院校中连续五年稳居第一,成为学校的品牌培训项目。

7.办学条件稳步改善

“十二五”期间,学校的校园基本建设、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信息网络、校园文化、安全保卫、财力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得到显著改善。

校园新增建筑面积23950平方米,五年来累计投入1.68亿元基建资金,完成陈伟南天文馆、韩东校区第8幢学生宿舍、韩东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以及实施信息科技大楼韩东校区田径运动场等项目建设。对校本部及韩东校区进行了建设规划和功能分布调整。

学校投入约9000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采购,现有各类实验室189个(“十二五”期间新建30多个),其中省级实验教学中心10个;教学科研设备共26459台件,设备固定资产1.7亿元(单价1000元以上),基本满足教学和科研要求。

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文献总量达到151.8万册,完成规划150万册的目标;电子图书74万种,可在线检索228万种中文图书书目、160万种图书全文;图书馆电子资源在学校数据中心中的存储容量已近30TB,占校园网全部存储资源的80%;完成CALIS三期特色数据库项目“潮州歌册数据库”,建立省古籍保护中心认证的古籍文献修复室,图书馆的特色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韩山师范学院学报》也获得国家、省级优秀学术期刊称号。

学校校园网建设设备总值达1218万元,校园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出口带宽不断改善,网络畅通快速。各类应用系统近30个,覆盖教学、管理、科研、生活等各个环节,为智慧校园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丰硕,编辑出版《韩山师范学院校史》,建设了一批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精心打造了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校园媒体建设与管理成效显著,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融洽优良校风。 

学校以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为目标,大力加强综治目标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构建起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被评为广东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学校。

学校的教育投入稳步增长,2015年的教育总收入达到4.16亿元,比2011年增长27%,其中,省财政拨款收入达到2.89亿元,比2011年增长39%;事业收入达到1.18亿元,比2011年增长8%。学校筹资渠道进一步拓展,筹资能力进一步增强,专项资金拨款呈现类型增多和逐年增大的良好势头,教学、科研等重点项目建设得到有力保障,教职工福利待遇稳步增长,投入工资总额从8895万元增长到13770万元。

8.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实施“党委书记、校长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课”活动,人本化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特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得以增强,“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系列教育活动成果累累。学生工作的精细化和人性化管理取得实效,“双重(扶持和奖励)激励”模式全面完善,学生在社会实践以及学术、科技、文体等专项竞赛活动中屡获殊荣。奖、助、贷、勤、减、免、补七位一体助学体系进一步完善,资助工作成效显著,学校连年被评为广东省高校助学贷款工作先进单位。学生工作队伍“三型”(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三化”(职业化、专家化、专业化)向纵深挺进,涌现一批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精品项目,学生工作研究成果入选国家教育部高校德育文库。招生就业工作不断创新改进,生源质量不断改善,生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五年来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

   9.对外交流合作的规模和层次不断拓展,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

学校积极做好校友工作,“十二五”期间筹备成立了董事会、校友总会,整合和利用海内外校董校友资源,带动知名人士、乡贤,为学校事业发展出谋献策、鼎力相助、成效显著,捐赠收入累计1743万元。国际合作方面,不断拓展对外交流的规模和层次,做好引智工作,涉外合作项目成果显著。五年来共与27所国境外教育机构签订了47份教育科研合作协议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国(境)外教育机构数量是“十一五”期间的近5倍。通过积极与国(境)外合作机构和高校建立各种交流与合作平台,支持和帮助优秀教师、管理骨干以及优秀学生赴国(境)外留学、实习和交流,获得“外派华文教师贡献突出奖”,“日本?亚洲青少年科学交流项目(樱花科技计划)”成为品牌项目引智工作方面,共聘外国专家近100次,比“十一五”期间约增长50%。涉外合作项目与“十一五”相比成果显著,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师范大学和广东翔鹭钨业集团公司共同申报广东——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项目,实现了国际交流科研合作零的突破。对外合作交流进一步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拓宽了学校师生的国际视野,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

(二)学校“十二五”教育事业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体制机制改革不够深入

学校实施“创新强校工程”,积极推进协同机制创新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通过改系设院、调整校区规划,为整合办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率奠定了基础,但目前校内各单位资源整合、协同创新的行动还多依赖于行政推动,主动意识需进一步加强。校内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仍存在学科壁垒和部门壁垒,存在影响以创新为目标的校内横向协同的障碍。学校与省内外、国内外高校、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也亟待进一步加强。“扶优、扶强、扶特”措施执行力不强,还存在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结构性浪费。沙巴体育体制机制改革和协同创新的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整个体制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推进。

2.学科建设及科研创新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学校高水平学科数量还比较少,学科建设层次仍需提高,尚未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平台)数量偏少。受限于办学层次和区域劣势,汇聚顶尖科研资源的吸引力不够强,缺乏能取得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重大(重点)项目的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承担重大科学研究的能力不足,缺乏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科研成果。技术开发、产品研制、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的能力偏低,科学研究与当地经济,特别是当地的支柱产业结合不够紧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不强,支撑学校转型发展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3.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从专业设置看,传统文、理科专业占比较大,工科、管理学科专业偏少,特别是与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关联度高的专业还不多,专业布局相对分散,没有形成专业集群优势。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部分专业培养目标还不够明确,没有和行业需求对接;或者虽然培养定位明确,但是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之间脱节。部分应用型专业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深化。

4.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受办学层次、政策影响、区域劣势、工资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师资队伍发展规模“十二五”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乏力,尚无省级以上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等高层次人才,省级入选对象也相对偏少,未能完成既定的拔尖人才目标。

5.教育教学资源有待进一步丰富

随着办学规模的持续扩大,尽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但各个校区的前期规划建设仍不能较好满足学校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韩东校区的建设步伐要进一步加快。实验室建设规划的超前意识不强,音乐、外语专业实验建设滞后。图书经费投入落后于学校办学的快速发展,馆舍空间不足。校园信息化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运行效率有待提高。服务留学生的硬件设施及管理制度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十三五”学校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

1.“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改革红利空前释放,要素质量有所提高,“双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加快形成,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释放内需潜力,“三大战略”加快实施催生新增长极,经济将继续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为高等教育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舞台。

2.“十三五”期间,广东承载着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重任,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部署实施和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高等教育促进广东和西部地区、东盟自贸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3.“十三五”期间,加快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是关系广东协调发展整体布局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将成为把粤东西北地区培育成新增长极的“三大抓手”,粤东西北地方高校将在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承接及融合发展以及地方特色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潮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区位优势明显,也是全省两个之一、粤东西北唯一一个省新型城镇化地级市综合试点城市,潮州借助“海上丝绸之路”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实施以“八网”建设及产业提升为核心的“8+1”发展模式,其对“创新驱动”的内在需求,将为沙巴体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4.“十三五”期间,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将成为国家战略。配合创新型国家建设和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明确了“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的高等教育发展政策,为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特色办学创造了难得的机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实施,强化了大学服务社会的使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必然进一步拓展学校发展的空间。广东省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实现教育现代化,实施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创新强校工程”,实施依法治校和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特别是引导部分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等系列政策的实施,将为沙巴体育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 学校发展面临的挑战

1.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加快分化、整合、提升、转型的重要阶段,教育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地方大学如何转型发展、如何凸显特色是规划发展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从广东省范围内来看,高等教育体系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分类发展和竞争性分配政策日益明确,尤其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和理工类学科建设计划的实施,形成大学超常规发展的新常态,沙巴体育只有明确应用型本科的定位,才能在激励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2.应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沙巴体育在应用型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专业硕士授予权申报,“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实践实训条件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体系构建等方面都处于滞后状态,亟需尽快完善。

3.服务创新驱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地方院校的新使命,沙巴体育目前虽然已成为广东省和潮州市“省市共建”的地方高校,但办学与地方的融汇程度还不甚深入,服务地方的领域、深度和效能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十三五”期间,沙巴体育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加强办学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结合,推进潮州市“十三五”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学校应用型办学办出特色、办出优势需要考虑的问题。

4.“十三五”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客观上要求学校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校内外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内部资源整合机制、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特别是针对应用型大学的定位,建立健全完善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协同等协同模式和合作新机制,这是沙巴体育“十三五”期间需要重点谋划的战略问题。

三、学校“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的

指导思想、发展定位、总体目标与战略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围绕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战略决策,加强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办学,推动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深化学校在管理体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构建适应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模式,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为广东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

  (二)发展定位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性”的办学定位,学校的发展定位如下: 

1.发展目标定位:到2020年,在广东省地方高校中率先完成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发展,把沙巴体育建设成为既符合应用型大学标准,又具有鲜明办学特色、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2.发展类型定位:应用型高等院校。

3.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探索建立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4.学科发展定位: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学科水平,巩固发展已具有一定发展优势的传统学科,重点发展与区域文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应用型学科、理工类学科,加强产学研创新平台及智库建设,构建服务社会的长效机制,使沙巴体育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孵化器和智库。

5.专业发展定位:突出与增强教师教育专业优势,重点发展与地方经济关联度高、就业渠道广的应用型专业集群,实现学校的专业群与地方行业产业链的对接,把沙巴体育建设成为粤东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所需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

6.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在基层从事教育、生产、管理的,具有人文情怀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7.发展规模定位:到2020年,全日制普通本科生达19500人,专科生1000人;成人教育在籍学生力争达10000人以上。

(三)总体发展目标及主要标志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扣紧办学定位,在继承原来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建立起应用型大学的基本构架,在省内率先完成由教学型院校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发展,使沙巴体育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及文化创新等方面获得长足发展,成为一所具有鲜明办学特色、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具体建设目标及主要标志如下: 

管理体制:优化学校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监督”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全面梳理、调整管理机构及职能设置,深化学校主导、学院主体的二级管理模式,落实二级单位办学自主权;构建适应应用型高校的教师科研、教学管理与聘任机制。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在巩固发展优势传统学科的基础上,重点培育若干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度高、在省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点学科及特色学科,培育一批在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智库、研究基地及创新平台,在服务地方经济、推动行业发展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力争获得新增硕士点授权建设单位。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师范专业建设,擦亮教师教育品牌。同时,打造与地方产业链对接的专业集群,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及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与重点专业;构建较为成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校校、校企、国际协同中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确保顺利通过教学水平审核评估。

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一支科研、教学水平较高且拥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拥有一批在省内外有学术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形成能够支撑应用型大学发展的教学队伍、技术支撑队伍。

校园基本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学校教学空间不足及学生住宿紧张等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构建技术先进、覆盖全面、应用深入的数字化智慧校园,促使管理、教学、生活数字化;优化校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营造美丽、优雅、和谐的环境氛围。

(四)战略思路

“十三五”期间,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思路为:找准定位、彰显特色、开放办学、和谐发展。

1. 找准定位。学校将立足“师范性、地方性、应用性”的办学定位。一方面,继承百年师范教育的传统与优势,擦亮教师教育的品牌,依托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粤东教师专业发展联盟、粤东基础教育学科群等平台的建设,构建沙巴体育与粤东基础教育界教育资源共享、教育研究互动、培养培训一体、人才成长对接的教师发展新机制,充分发挥沙巴体育在粤东地区基础教育上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在办学上更加突出地方性和应用性,积极推进沙巴体育的办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对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提高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度。

2. 彰显特色。在人才培养上,坚持“人文教育与应用教育并重,本土化与国际化兼顾”的办学特色。首先,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沙巴体育百年师范教育积淀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继承这一优秀的教育传统,依托生命教育、诗书教育、国学教育等品牌项目,培养学生高贵的灵魂、高尚的情操。同时,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我们又必须加强学生的应用教育,通过构建能力导向的培养方案、探索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其次,我们的办学面向是“立足粤东、服务广东”,注重区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对本土的了解和热爱是我们的另一个优秀教育传统,但是,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我们又必须谋求在国际协同中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是既具有人文情怀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既能够扎根地方,又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 开门办学。协同培养、协同创新、协同发展是推进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策略。必须探索建立校地合作、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与行业、企业开展联合研究、技术革新、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同时,积极搭建国际教育平台,与国外、境外高校多渠道合作,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提升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开门办学,将会让我们这一所百年老校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4. 和谐发展。学校在推进转型发展的过程必须统筹好下面五种关系,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辩证关系,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理顺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关系,建立协同、高效的管理体制;协调传统学科与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师范专业与应用类专业的共同发展,在继承传统中焕发新的活力;处理好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应用教育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营造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

四、学校“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

(一)学科及研究平台建设

以广东省“南粤重点学科提升计划”为牵引,按照“四重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扶优、扶特、扶需”和“突出重点、扶优做强”的原则,在加强传统优势学科建设的同时,重点围绕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要求,建设一批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重点学科、应用型学科、理工科学科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加强智库建设,并建立多层次的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培育体系,承担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或能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标志性成果,促使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力争学校早日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1.根据国家和广东省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密切结合省和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和科技发展需求,坚持“围绕区域需要,发挥地区优势,突出地方特色,融入地市、服务地方,以服务求得地方的支持,以贡献求得自身的发展”的思路,“突出重点、扶优做强”,科学谋划学科结构布局,分层次、有侧重地建设一批具有区域优势和鲜明特色高水平重点学科、理工科特色学科和应用型优势学科。

  在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方面,做好广东省第九轮特色重点学科“专门史”(潮学研究)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围绕潮汕历史文化,依托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省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省协同创新平台,整合学校与地方党政、海外潮人社团、企事业单位的力量,以文化研究为基础,立足本土,面向全球,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继续深入开展“潮学”、“饶学”研究,争取建成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潮人文化研究中心、传播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争取将该学科层次提升为省级优势学科,同时以该学科为突破口,力争在国家新一轮的学位授权审核中,“专门史”成为学校首批具有独立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学科。 

在校级重点学科建设方面,围绕广东省委、省政府《沙巴体育加强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服务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战略决策,在建设好现有4个第五轮校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加强理工科类学科和应用型学科建设,争取有3—5个学科跻身省级重点学科行列;力争历史学、生物学、中国语言文学、体育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点,教育学、体育学、工程硕士(材料工程、食品工程和环境工程)等专业学位点有1-3个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点。

2.围绕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要求,继续实施“重点平台跃升计划”,建设一批能支撑重点学科、理工科类学科和应用型学科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搭建校政产学研深度结合融合的科研创新平台。

在省级重点研究平台建设方面,围绕粤东地区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联合地方陶瓷和食品产业的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力争将广东省普通高校工程中心(日用陶瓷材料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粤东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成支撑粤东地区日用陶瓷产业和食品行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并成为广东省科技厅的重点研究平台。围绕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潮汕历史文化和粤东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将潮人文化创意协同创新发展中心打造成省级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中心。

在校级重点研究平台建设方面,按照应用型大学和理工科类学科建设的要求,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积极探索“高校+研究院+企业”合作模式,搭建社会服务重点平台,推动平台建设与地方产业、行业深度融合,在建设好现有12个第二轮校级重点研究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特色、凝练方向、整合资源、组建创新团队,增设新的研究平台。“十三五”期间新增省教育厅“重点研究平台跃升计划”中的各类平台3-4个;有1-2个平台被纳入省科技厅的重点研究平台体系。

(二)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

全面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粤东地区振兴发展战略,推动应用研究导向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力争在专门史研究、潮州菜传承与创新、陶瓷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等研究领域引领国际、国内研究前沿,在人工智能与自动化、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研究领域引领地方行业应用研究前沿。同时,加快“互联网+”、粤东特色食品和药用植物等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研究,促进地方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增强创新驱动能力。积极探索建立校政行企、校校协同联动机制,形成紧密结合区域产业、企业特色的技术技能创新联合体。积极与行业企业对接合作,推行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一体化科研产出模式,出台有利于推进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政策,改变学校专利、科研成果等自主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低的现状,争取“十三五”期间有多项专利成果有效实施转化,孵化出有一定市场应用前景的产品,产生一批具有学术影响力和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标志性成果,争取获得多项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力争理工科省级科技奖有所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沙巴体育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学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出台适应学校转型的科研政策,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期间,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和横向合作项目立项及研究经费逐年增加,各项研究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逐年攀升,争取到2020年累计承担国家级项目25项,省部级项目160项,横向项目100项。争取年均到账科研经费720万元以上,到2020年到账科研经费累计达3600万元以上。

(三)人才队伍建设

继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培养并重、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并举、人才引进与学科建设挂钩”的原则,以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为重点,兼顾理工类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具有国际视野、充满活力的与应用型大学协调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师资队伍。力争到2020年,教职工人数达1410人,其中专任教师972人;具有正高职称人员力争增至12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2.35%),具有博士学位人员增至16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6.46%),完成并突破教授博士满百的“双百计划”。生师比力争控制在181范围内。

坚持“引培并举、专兼结合”的建设原则,通过建立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制度,搭建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等“双师型”师资培养平台,出台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及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将产学研实践经历和成效纳入教师考核、职称评聘等管理,加强应用型师资培育,使具备专业(行业)执业资格和任职资历教师总数、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数显著增加,力争“双师双能型”师资比例达到并略超专任教师总数的30%。同时,适应理工类学科专业建设需要,通过加强单科进修等方式,切实加强理工类师资的梯队建设,使理工类学科教师队伍的力量得以增强。

实施广东省強师工程“千百十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学校青年教师“百人计划”,出台有利于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加强“国际化”合作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应用型大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开拓教师的国际视野,使教师能力与学校转型需求相适应。

继续推行岗位设置、人员聘用与考核评价制度,强化岗位职责与竞争意识,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良性健康管理,提升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的效能。

(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1.优化专业结构

根据学校“师范性、地方性、应用性”的办学定位,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壮大传统师范专业,突出教师教育专业优势;积极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度高的应用型专业尤其是理工类专业,形成材料工程类、电子信息工程类、大数据工程类、环境工程类、食品工程类、经济管理类、旅游烹饪类、新闻传媒类、艺术设计类等专业集群,并从中培育一批在省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品牌专业,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需求的对接,学校办学与地方社会发展需求对接。

  2.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完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并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发展。

建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方式。继续深化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变知识考核为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变封闭考核为开放考核,以考核方式的改革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推动毕业论文(设计)多样化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完善校校、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师教育上,依托粤东教师专业发展联盟,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互动,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契合的体系开放、渠道互通、优势互补的教师教育新机制,集合学校与中小学的优势资源培养人才。积极推动非师范类专业与行业、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让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学业评价,构建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加强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等高职院校的协同,实现地方本科应用型人才与高职高专技能型人才的对接。

探索现代职业教育新机制。利用学校具有中职、高职、本科三种办学层次的优势,继续举办中高职衔接及高职本科衔接的“三二分段”及“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试点班。通过与中职、高职学校的协作,探索贯通中职高职本科衔接的职业教育新机制。

3. 加强“质量工程”建设

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质量工程”项目,使之在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上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力争到2020年,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2个,省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8-10个;力争建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1-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8-10门;力争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4个。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及教学质量。

4. 完善教学评估与检查制度

构建针对课堂教学、考试、毕业论文、实验实践教学等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的规范、有序运行;建立专业评估制度,将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业质量等核心因素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同时,力争在部分优势专业开展专业认证工作;进一步建立与完善本科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根据社会与用人单位对沙巴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及时加强教学改革和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确保顺利通过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五)学生工作

1.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构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落实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力争建成马克思主义学院,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校级重点学科,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其中1—2门建设成为省级优质课程;通过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全部课程实现网络化;努力挖掘本校、本土红色资源和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巩固、完善并进一步扩展爱国主义实践教学基地,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凸显出本校、本地的鲜明历史文化特色。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科学逻辑严密、学科体系严谨、课程内容先进、富有鲜明教育性和吸引力、深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真正成为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

2.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生为本,发展第一”的工作理念,以“精准化”为工作要求,着力创新学生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工作队伍水平,完善规章制度和长效机制,全面建构发展型学生工作新模式,在学生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中形成特色、树立品牌,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力争到“十三五”末期,基本完成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构建,形成学生工作新格局,基本建立学生工作一体化环境、扁平化学生工作体系和多元化、信息化学生工作平台,建立“教育管理服务发展”的学生工作链式结构,实现学工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工作手段的多样化;“三型”(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三化”(职业化、专家化、专业化)的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上新台阶;“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取得新成效;学生工作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3.紧密结合“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家战略和学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的需求,启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实训、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力争至2020年,形成在地方高校可复制、推广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一批具有标志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

4.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领导主抓、部处统筹、以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机制和就业目标考核机制,探索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长效机制,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力争初次就业率超过90%,总体就业率超过95%

(六)对外交流与合作

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进一步确立“教育外事服务于学科建设,服务于教学科研,服务于队伍建设”的“三服务”原则,推进对外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

1. 服务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搭建国际教育平台,多渠道、多层次与国(境)外高校、教育机构和知名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合作办学项目;依托有关引智平台,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国际学术交流和学生国际交流,拓展师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强化品牌意识,依托国际教育中心,打造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特色项目,推动重点领域、关键领域、特色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进“留学韩师”计划,推广汉语国际教育工作,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2. 积极做好校友会工作。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与海内外校董、校友的协同合作,加强与中青年杰出校友的联络,筹备成立校董会、校友会教育发展基金;调动学校二级学院及各部门的积极性,搭建各方建言献策平台,构建以二级学院、部、所为主体,学校及职能部门互相配合、协调联动的国际化校友工作机制,促进校友工作上新台阶。

3. 继续加强对外宣传,配合国家外事战略,重点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和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传播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潮汕历史文化,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知名度。

(七)校园规划与建设

以建设能适应学校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品位高雅、环境优美、配套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大学校园为目标,坚持“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端庄美观、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校园规划建设工作。

紧抓潮州市城区东扩和韩东新城建设的历史机遇,以扩展校园面积为首要任务,科学规划、合理调整校园各区域的建设规划,对韩东校区、东丽D区、桃坑农场的建设规划进行完善和调整。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附属中小学、幼儿园、韩东新城体育馆、师生服务综合大楼等韩东新城市校合作项目,在实现校园建设发展的同时,奠定和发挥学校在韩东新城的重要地位。

加大力度推进校园重点建设项目,通过自筹、财政补贴、市校共建、社会力量捐资等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力争完成东丽D区第二、三幢学生宿舍、东丽D区教学大楼、东丽D区师生综合服务中心、韩东新城体育馆和艺术大楼、韩东校区教学实验大楼、韩东校区食堂扩建、韩东校区警务室项目的建设工作。同时,配合韩东新城市校合作项目和韩山书院建设,对西区校园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对东丽湖区环道及周边配套设施进行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学习环境。

(八)文化与品牌形象建设

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建设良好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品牌文化、网络文化,为师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

结合校园的整体规划,按照“不同区域、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的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结合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丰富学校精神内涵,做好校徽的征集和修订工作,完善韩师形象标识内容,启动《韩山师范学院校史》的修订工作,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建设环境优雅、特色鲜明的物质文化,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以《韩山师范学院章程》为统领,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实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逐步完成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建设,形成科学严谨的制度文化。

以推进行为规范建设为重点,健全和完善《韩山师范学院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韩山师范学院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和学生管理等制度,加强师德建设和校风班风学风建设,完善校园规范体系,建设自强不息、个性鲜活的行为文化。

通过挖掘校史资源,打造思教活动品牌,传承韩师优良传统;继续打造“韩园讲坛”、“韩山论坛”、“潮学沙龙”等校园精品论坛;积极开展各类特色鲜明、参与面广的师生文体艺术活动;构筑特色鲜明的院系文化,打造“一院一品”;逐步形成内容丰富、品位高雅的品牌文化。

加强校园媒体建设和管理。大力推动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实现沙巴体育宣传文化工作网上网下一体化战略转型目标,不断提升校园新媒体的影响力、感染力和掌控力,为学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营造繁荣清朗的网络文化。

(九)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和完善既能够与学校总体办学目标相适应,又与社会信息化、学习终身化的教育现代理念相适应的公共教育教学服务体系。

满足学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需要,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推进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管理体制,明确校、院两级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职责;以“协同创新”理念为引领,建设实验室共享平台,整合校内科研实验室和教学实验室资源,建立实验室共享机制;以现有实验示范中心为典范,带动专业实验室建设发展,重点扶植23个二级学院的专业实验室建设;加大扶植力度,切实改善音乐、外语等专业实验室条件;大力发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建设2-4个校级实训基地,服务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十三五”实验室建设预计投入总额1.05亿元,其中项目资金6000万元,学校自筹4500万元。力争到2020年,固定仪器设备总值达2.6亿元。

围绕学校“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总目标,建设可靠、高效、易用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有力支撑。建设以潮汕特色资源为重点,适合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需要的文献资源体系,到2020年,图书馆馆藏图书总量达到191.8万册;更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和现代化技术装备,构建智慧图书馆。通过建设,使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资源,先进的设备,贴心的服务,舒适的空间,优美的环境,跻身于全省同类高校图书馆先进行列。

紧跟国内外高校信息化建设趋势,以建设智慧校园为目标,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通过搭建智慧校园软件支撑平台以及建设教师学生综合服务应用、智慧校园教学综合服务、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应用、大数据校情决策服务、虚拟云平台等,力争到2020年,实现智慧校园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的高度融合并实现一体化、智能化,同时建成高智能、综合性的辅助决策支持体系,实现领导决策的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达到国内同类院校的先进水平。

加强校园安防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升级改造图书馆、理科大楼视频监控,实现视频监控数字化、高清化,力争达到校园重点场所视频监控全覆盖。进一步完善校门智能车辆管理系统,实现车辆进出各校区校门“一卡通”。重新规划设置停车场地,增加汽车停车位,规范校区停车秩序。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强化网络安全和依法打击校园违法犯罪活动,有效抵御和严防境内外敌对思想意识和势力对校园的渗透和破坏。强化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校园安全管理,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加强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以民生为重,让广大师生员工共享学校改革发展的成果。加大校园环境优化、教学条件和工作环境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切实解决教职工集中反映的实际问题,逐年增加人员支出,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

(十)成人继续教育发展

稳步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坚持依法办学、科学办学、特色办学、合作共赢的理念,根据成人教育的新形势、新特点,适时增加、调整专业,进一步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策略,在粤东、粤西以及珠三角拓展办学空间。利用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契机,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的合作,积极开展联合培养在职研究生教育合作项目,服务地方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学位提升,推动成人高等教育向高层次发展和跨越。“十三五“期间力争成人教育招生规模稳中有增,到2020年,各类学历教育校外教学点力争达到20个,在册学员总数力争达到10000人以上。

大力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按照广东省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的总体要求,整合校内外继续教育资源,借助和发挥学校作为“广东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广东高中教师培训协作组成员单位”、“广东省级中职师资培训基地”等的优势,加强与粤东地区乃至省内其他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的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工作,逐步形成特色鲜明、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的中小学教师发展新体系。紧跟学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步伐,加强与各行业、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合作,开辟新的培训项目和渠道,为党政机关事企业单位开展各类型、各层次的岗位培训以及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打造非学历教师教育品牌,争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争取“十三五”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五年累计总人数达到30000人次。

(十一)事业经费投入与管理

坚持以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为中心,主动适应财务发展新常态,认真贯彻落实预算法,以预算为抓手,以绩效为目标,以制度为保障,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探索财务管理重心下移的财务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方式,规范学校经济行为,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通过拓宽资金渠道,优化支出结构,探索完善绩效评价机制,特别是加强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绩效评价,努力盘活学校存量资金,用好增量资金,提高学校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为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确保学校“十三五”建设与发展目标任务的实现提供财务保障。争取“十三五”期间收入总量达到21.9亿元,支出与收入同比增长。财政拨款(生均拨款部分)实现年均增长3.86%,到2020年财政拨款达到3.2亿元;财政专户资金实现年均增长1.91 %,到2020年达到1.4亿元;基建支出年均投入控制在5000万元内,贷款额度控制在1.5亿元内;教学经费、科研经费投入逐年递增。

(十二)发展能力建设

1.加强党的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精准建设、补齐短板,强化问题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切实发挥党组织在办学治校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做到“六个主抓”:抓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切实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抓改革,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改革工作的领导,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抓制度,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根据中央和省委文件,结合学校实际,及时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制度,废止不适用制度,把制度作为从严治党、依法治校的硬约束;抓班子,始终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首位,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纳入干部培训计划,重视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教育,打造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坚强核心;抓基层,坚持重心下移、强化功能,形成大抓基层、严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切实推进学校党建工作重心下移工作;抓作风,不断巩固和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把师德师风作为作风建设的重点,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为学校发展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围绕服务学校事业发展的中心,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之以恒抓好纪律、作风建设,探索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学校党委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学校纪委党风廉政建设的监督责任,完善监督执纪问责、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大力推进校务公开、信息公开工作,构建全方位的廉洁文化宣传平台,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3.加强群众团体建设,为学校事业发展增添强大动力。积极发挥各民主党派、工会、教代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统一战线的作用,拓宽师生参与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途径。营造民主氛围,培育民主文化,推进民主管理。

(十三)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

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构建以学校章程为基本法则的制度体系,改革与创新学校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以保障学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依据《韩山师范学院章程》,优化学校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监督”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全面梳理、调整和完善管理机构及职能设置,深化学校主导、学院主体的二级管理模式,落实二级单位办学自主权;构建适应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聘任机制。

积极稳妥推进二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完善学校与二级单位财务管理体制,不断扩大二级单位的财权,充分发挥分配制度的调节、平衡与激励功能,真正实现“责权利”结合,调动二级单位积极性。推进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校、院两级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职责,切实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的管理体制,实现最大化资源共享。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科研组织管理形式,创新科研评价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全面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与思想保障

强化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各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监督”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和治理模式。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领导和管理学校的能力。教育干部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创新适应应用型高校发展需要的思维模式和管理理念,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增强工作的创新性、协调性和前瞻性,善于用发展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善于在抓住重点中实现全面发展。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正舆论导向,全力维护学校稳定大局,为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体制与制度保障

坚持依法治校,以章程为基本法则,进一步完善党委常委会、党委全委会和校长办公会的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各机构、各单位的工作制度,形成学校领导班子依法决策、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教师依法从教的良好秩序和环境。以适应应用型高校特点的要求,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和手段创新,健全干部选拔任用、人事管理、教学质量保障、科研管理等制度,促进各项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深化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工作督办制、问责制,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建立提高办公效率。全面推进管理和权力下移,实现“责权利”统一。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民主决策与监督,完善重大决策规则与程序。进一步推进校务公开,健全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建立理事会(董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民主监督作用,逐步完善现代大学学术管理模式。

(三)资源条件保障

坚持协同创新的理念,推进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建立科学的多校区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多校区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切实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开源节流,量入为出,通过政府投入、学校增收节支、吸引社会资金、争取银行贷款等多种渠道筹集办学经费,保证办学资金逐年递增、收支平衡,继续按照“扶优、扶强、扶特”原则,统筹配置人、财、物,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经费保障;规范资产管理和招标采购工作,针对教育经费管理和资源配置中的深层次问题,加强审计工作,重点关注教育资金管理使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推进审计目标、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的转型升级,强化专项审计监督,提高教育教学资源利用率;加强图书、网络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公共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努力构建“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大学后勤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服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的效率和质量。

(四)规划管理与评估机制

为确保学校“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完成规划设定的目标,要加强规划的管理、控制和评估,建立科学、严谨、高效的规划运行、管理、监控和绩效评价机制,将规划落实工作与目标管理、与学校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紧密结合起来,使规划真正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行动指南。

要加强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组织。学校党政一把手是学校规划的总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十三五”规划及各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各职能部门是规划的实施主体,负责制定相关子规划,组织学校的人财物,实现规划目标;二级学院一把手是本单位规划的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本单位的“十三五”规划及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要完善规划评估机制。坚持“整体规划、分段实施、动态管理、及时完善”的原则,加强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实行规划问责制。规划处等职能部门要组织对规划编制、实施的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建立学校年度工作要点执行绩效评价机制,做好部门子规划的目标评估、过程评估、绩效评估,组织“十三五”规划的中期和终期评估,重点考核规划中关键发展目标的完成情况,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为规划的调整和修订提供支撑,评估结果将作为各部门及其负责人考核的重要依据。

 

“十三五”是学校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全校师生要不断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抓住机遇,坚持改革创新,立足内涵发展,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功能,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努力奋斗!

 

 

 

 

 

 

 

 

 

 

 

 

 

 

 

 

:

表一“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任务指标

规划数

完成数

完成情况

办学规模

本科生(人)

15000

14502

未完成

专科生(人)

5000

2932

未完成

成人教育人数(人)

6000

9000

完成

学科专业

省级重点学科(个)

1

1

完成

省级理工科类重点研究平台(个)

1-2

2

完成

省级特色专业(个)

5-6

15

完成

国家级特色专业(个)

3-4

3

完成

本科招生专业(含方向)(个)

60

63

完成

本科教学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个)

1-2

0

未完成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及精品视频公开课(个)

4-5

13

完成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个)

1

11

完成

省级教学成果奖(项)

1

1

完成

学生年均就业率(%)

90%

90.7%

完成

科学研究

国家级项目数(含国家星火计划)(个)

15  

22

完成

省部级项目数(个)

50

156

完成

横向项目数(个)

50

96

完成

科研经费(万元)

860

3574

完成

继续教育

非学历教育培训累计人数(人)

20000

100947

完成

各类技能鉴定人数(人次)

2500

4294

完成

师资队伍

在编教职工数(人)

1388

1130

未完成

专任教师数(人)

800

826

完成

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

45%

39.4%

未完成

正高职称教师数(人)

100

78

未完成

博士学位教师数(人)

150

115

未完成

博士学位教师比例

20%

13.9%

未完成

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

60%

61.5%

完成

生师比

18:1

20.9:1

未完成

学科(学术)带头人(人)

30

35

完成

省千百十人才省级培养对象(人)

6

3

未完成

办学条件

固定仪器设备总值(亿元)

1.2

1.7

完成

纸质图书数(万册)

150

151.8

完成

数字化图书种类(万种)

100

74

未完成

对外合作与开放办学

新增境外友好学校(个)

5-10

13

完成

聘请外籍教师数(人)

30

25

未完成

表二 “十三五”发展规划主要任务指标

 

建设内容

发展指标

十二五情况

十三五目标

指标属性

事业规模

教职工总数(人)

1130

1410

发展型

其中:专任教师

826

972

发展型

在校本科生(人)

14502

19500

发展型

在校专科生(人)

2932

1000

约束型

在校研究生(人)

35

30

稳定型

成人教育学生(人)

9000

10000

发展型

留学生(人)

86

100

发展型

学科专业建设

省级重点学科(个)

1

3-5

发展型

省级重点研究平台(个)

5

6

稳定型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个)

1

2

稳定型

省级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个)

15

8-10

稳定型

国家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个)

3

1-2

稳定型

本科招生专业(含方向)(个)

63

60

稳定型

专业学位硕士点(个)

0

1-3

突破发展型

人才培养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个)

0

1-2

突破发展型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及精品视频公开课(个)

13

8-10

稳定型

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个)

2

2-3

稳定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个)

0

1-2

突破发展型

省级教学成果奖(项)

1

23

发展型

学生年均就业率(%)

90.7%

90%

稳定型

科学研究

国家级项目数(个)

22

25

发展型

省部级项目数(个)

156

160

发展型

横向项目数(个)

96

100

发展型

科研经费(万元)

3574

3600

发展型

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

4

5-6

发展型

科研成果转化(项)

1

10

突破发展型

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件)

21

30

发展型

师资队伍

在编教职工数(人)

1130

1410

发展型

专任教师数(人)

826

972

发展型

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

39.4%

48.7%

发展型

正高职称教师数(人)

78

120

发展型

博士学位教师数(人)

115

160

发展型

博士学位教师比例

13.9%

16.4%

发展型

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

61.5%

80%

发展型

生师比

20.9:1

18:1

约束型

学科(学术)带头人(人)

35

20

转型发展型

优秀学科团队(个)

0

5-6

突破发展型

省千百十人才省级培养对象(人)

3

5

发展型

双师型师资比例(%)

13.5%

30%

突破发展型

国际化

合作教育项目(个)

12

18

发展型

新增境外友好学校(个)

13

23

发展型

聘请外籍教师数(人)

25

40

发展型

学生海外留学、交流人数(人)

352

450

发展型

条件保障

校园面积(亩)

993

1443

发展型

固定仪器设备总值(亿元)

1.7

2.6

发展型

纸质图书数(万册)

151.8

191.8

发展型

数字化图书种类(万种)

74

100

发展型

学校总收入(亿元)

18.23

21.9

发展型

 

 

 

关闭窗口
2010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韩山师范学院
[地址] 广东省潮州市桥东 [邮编] 521041 [E-mail] webmaster@hstc.edu.cn (粤ICP备14058351号)